关注官方微信

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转载节选)

来源:中国会计报张瑶瑶 于濛 周慧洁 屈程媚

绩效评价作为财政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其实践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绩效评价的创新需要转变观念、强化技术研究、增强评价透明度、落实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我们欣然看到,财政部各司局正在实践中摸索创新。

  ★预算绩效管理探索———财政部预算司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如何实现将每一分钱花出效益成为共同思索的问题。为此,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和努力。

  如今,“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为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顶层设计的制度框架基本完善

  近两年,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发展最快的两年,提起顶层设计之初,财政部预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追溯到2003年。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后,财政部迅速行动起来,制定规章制度,对中央部门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试点。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正是有了顶层制度设计一步步的完善,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才取得了一步一个脚印的成效。

  10年时间,我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打造了坚实的预算绩效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

  多项制度推进理念形成

  一项改革工作会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复杂关系的处理,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从宏观上对改革发展进行把握,保证各项工作不偏离航道并稳步有序推进,十分重要和必要。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就是如此,财政部作为负责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责无旁贷。”上述负责人说。

  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身,也是预算绩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2005年和2009年,财政部分别出台了指导中央和地方财政评价办法,这两个制度的实施对后续形成预算绩效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上述负责人表示,起初这项工作被预算司几个不同处室分管过,但为了更好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010年,经财政部党组批准,预算司设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处”,目标很明确,就是统一负责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

  在财政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同时,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2011年6月,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启动后,《关于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财政部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9个成员单位之一和14个试点单位之一,负责“牵头组织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可以说,这是联席会议和监察部对财政部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也是提高预算绩效的难得机会。”上述负责人说。

  随后,财政部将2005年制定的《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和2009年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合并,出台了统一指导全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并对树立绩效理念、增强部门责任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起了积极作用。

  接着,按照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

  为调动各地区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并规范具体操作,财政部相继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中央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等。财政部其他业务司局也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大多数地方财政和中央部门也根据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推进本地区、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日趋丰富、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可以说,在这些制度的发布、实施过程中,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上述负责人说。

  反复打磨“尚方宝剑”

  在经历了2011年全国试点预算绩效管理后,2012年,财政部草拟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谈起此规划出台的必要性,上述负责人表示,正是规划的制定和出台,以及与之相应的配套办法,使得我国预算绩效管理顶层设计的框架基本完善。

  “如果说前期的相关工作是解决思想和理念问题,那么下一步工作则需要解决具体落实和实践问题,还需要相应的文件做指导。这项规划的出台也算是中央和地方开展工作的一个尚方宝剑,是推进工作的又一个文件依据。”上述负责人说。

  回忆起《规划》出台的过程,许宏才记忆犹新。

  2011年《规划》起草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启动。2012年初,在对全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财政部预算司预算绩效管理处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进一步推进工作的相关措施,基本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初步形成了《规划》的基本框架。

  去年6月初,财政部从部分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抽调人员成立起草小组,形成了草稿。在此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

  其中,在中央部门层面,先后选择部分中央部门两次召开座谈会,又书面征求了50家中央部门的意见;在地方财政部门层面,召开一次省级财政部门座谈会,又书面征求了所有36个省(市、区)财政厅(局)的意见。

  在财政部内,两次召开相关司局座谈会讨论,书面征求部内所有相关司局的意见;多次向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还上了一次部长办公会进行研究。另外,还当面听取并书面征求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2012年年中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还专门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作为会议材料,供与会代表讨论。

  在总结上述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监察部2012年8月初召开的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推进会议的精神,财政部进行了再次完善。

  上述负责人说,可以说是数易其稿,反复斟酌,最终才形成了这个规划。包括规划的名字,也是慎之又慎。我们在起草这个规划时候,一直称其为“十二五”规划,但由于这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出于严谨表述的考虑,后来我们修改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

  上述负责人透露,借助“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修订的机遇,下一步财政部计划将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要求纳入其中,并不断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也希望各地能借助这一机会,推动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条例的出台。”

  追古溯源寻绩效

  对预算绩效管理不熟悉的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忽然“冒”出来的工作。

  事实上,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并不偶然,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现实需要上,都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其本身也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程。

  古而有之的绩效思想

  如果感兴趣,可以向上追溯历史,会发现,我国自古就有绩效思想。

  从西周到秦汉,我国古代政权普遍建立了“上计制度”,对财政活动和官吏政绩进行管理和考核。“上计制度”要求臣子必须于年初将每个年度的预算数字,写在政府所规定的“木券”上,送国君处存档。国君则将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岁末,臣下到国君处报核“上计”,由国君亲自稽考,存优汰劣,到汉朝时“上计制”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明朝万历年间,推行“考成法”,其核心是根据政务的轻重缓急,列出处理的先后顺序和完成的期限,由六部和都察院按文簿登记事项逐月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尽职尽责、治绩显著的官员实施奖惩等。

  这些对政府官吏和财政进行考核的做法,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绩效管理思想,对后世的政府治理和财政管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讲绩效一直是财政管理应有之义

  财政部预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财政资金不仅取之于民,更要有效地用之于民。

  实际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直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工作,并贯穿于历年的财政改革之中。

  再次回顾历史,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计划经济一直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财政统收统支。1978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打破了计划体制在财政资源配置上的主导地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不断得到重视,但这一阶段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解决财政收支矛盾,侧重于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支出绩效的关注还未摆上主要位置。

  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我国财政收入得到快速、稳定增长,此时的财政收支矛盾得到较大缓解,财政管理的侧重点逐步由收入管理转移到支出管理。

  始于1999年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等改革,更是对于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财政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起了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尽管这一阶段的财政管理,主要侧重于财政支出的合法性、科学性、规范性等方面,并主要从财政投入角度控制和提高资金绩效,尚缺乏一套科学的对财政支出结果的评判手段和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有效措施,但却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萌芽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即使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增量收入,传统增量预算也难以用年度预算新增额度满足如此巨大的支出。

  此外,伴随着信息化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益问题越来越关注,而此时,一些西方国家的绩效管理理念也逐渐被引入我国。

  2000年左右,我国部分地区开始了绩效评价试点探索。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开始加强绩效评价工作,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方法、新途径,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开始萌芽。

  2005年,财政部出台办法并组织开展中央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2009年,财政部出台了指导地方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试点的办法。

  “由于中央部门和地方的指导办法不一样,各地区各部门在绩效评价试点中也出现了概念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上述负责人说。

  为此,2011年初,财政部将上述两个办法进行了合并,出台统一指导全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标志着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并对树立绩效理念、增强部门责任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起了积极作用。

  虽然这种单纯的事后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与年初预算安排不够衔接,执行中的绩效监控相对缺失,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但却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正式确立

  随着各地区、各部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展开,存在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实践经验也越积越多,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将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向事前目标管理、事中绩效监控、事后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延伸。

  2011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即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

  会后,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得以确立。

  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宣传培训、夯实基础工作,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预算绩效管理迎来发展春天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开始试点,确立财政部作为政府绩效联席会议9个成员单位之一和14个试点单位之一,并明确财政部牵头组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到政府层面予以推进。

  2012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指示精神和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工作要求,财政部召开了年中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题,对下一阶段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专题部署,并在会后印发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了到“十二五”末“绩效目标逐步覆盖,评价范围明显扩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

  《规划》确立了“建立一个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健全三个智库”、“实施四项工程”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深化指明了方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多措并举抓落实

  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后,时任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亲自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试点,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作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此为基础,财政部开始制定并出台规章制度,推动了绩效评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并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对试点内容、范围、方式等进行完善,形成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一个理念要被完全接受,必然要与受众经历一段磨合期,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也不例外,为此,财政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贯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认真研究部署

  为能够把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精神传达到各级财政和预算部门,财政部召开了多次会议,传达试点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方向、提高思想认识、普及绩效理念。

  2011年,财政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提出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向省委省政府领导、部门领导汇报会议精神,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争取部门、地方和各方面的支持,扩大绩效管理的项目范围和资金规模,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路、方案和目标,争取经过3-5年时间,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2012年财政部召开了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题的年中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做重要讲话,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立健全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开展重点评价等总体思路,明确了“绩效目标逐步覆盖,评价范围明显扩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

  同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王军就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把绩效理念、绩效要求贯穿到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强化结果应用;要有效应用考核结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具体要求。

  在2012年中央部门预算座谈会上,王军提出“要强化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以及审计监督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三者联动机制,逐步改变从‘要钱难’转向‘花钱难’,使财政资金处于全过程监控之下”。

  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布置会上,王军又提出了“扩围、试点、构建”的要求,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坚定不移地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这些新理念及要求为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健全规章制度

  在认真部署工作的同时,财政部一直把顶层制度设计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工作来抓。

  2005年,财政部制定《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用于规范中央部门绩效评价工作;2009年,财政部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用于指导地方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2011年,财政部将上述两个办法进行了合并,出台了统一指导全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1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等;2012年出台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等。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健全。据初步统计,2012年,中央部门新出台了近30项预算绩效管理办法,36个省级财政厅(局)新制订了102项制度办法,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渐成体系。

  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010年财政部在预算司设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处”,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012年,财政部正式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健全了预算绩效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各部门各地区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绩效管理组织领导,加强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强化培训宣传

  要持续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培训工作一定不能疏忽。

  财政部每年都组织开展针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班,各地区采取以会代训、协作培训、联合培训、上门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财政部门、预算部门、中介机构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有的地区则印制宣传或工作手册,向各级政府部门、人大代表、社会公众等发放,扩大社会影响;有的地区利用报刊等媒体,撰写相关文章,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工作进展,取得良好效果。

  为了各地更好地交流经验,财政部还建设了预算绩效管理交流平台(全国预算绩效管理网),创办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报》,借助此平台介绍工作进展、推介做法经验、反映问题困难、通报成果成效等,并积极利用媒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基础工作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探索构建信息系统,给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推进专家中介库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撑,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做好督导考核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督导考核都是必要的。

  为指导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加大了对地方和部门的调研,了解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掌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共同研究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财政部还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组织开展了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确定了考核优秀和良好的中央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并将考核结果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报》的形式向各中央部门和各地方财政部门进行了通报,有效地调动了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的积极性。

  在落实此文件的基础上,不少地区还展开了对本级部门和市县一级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工作,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重点谋深化

  预算绩效管理将着重围绕“扩围”、“抓点”、“构建”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从目前情况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下一步,预算绩效管理将着重围绕“扩围”、“抓点”、“构建”等重点工作全面深化推进。

  “扩围”,即扩大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试点范围。

  力争到“十二五”末,各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占本部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0%;各地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占本级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0%;编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部门数量占本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的比例达到30%;编报绩效目标的转移支付资金占年度转移支付规模的比例达到40%;编报绩效目标的项目预算资金占本部门项目预算资金的比例达到50%。

  “抓点”,即开展重点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部预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将以县级财政支出管理、中央部门支出管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部分重大项目等为重点,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据了解,省级财政部门也将从2013年起,开展市、县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同时,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和预算部门要选择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关注、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民生支出开展重点评价,逐步将涉及“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支出项目,尤其是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项目纳入重点评价范围,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确保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

  “构建”,即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财政部将在对各类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力争研究形成一套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在以前年度试点的基础上,加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力争形成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符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细化、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财政部还将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研究建立覆盖预算管理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拓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专家学者、中介机构、监督指导等智库,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

  全面推进建机制

  按照财政部提出的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试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加强目标管理抓源头

  强化目标管理,是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将绩效目标管理融入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各个环节,做到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进一步发挥绩效目标的先导性作用。

  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部门“二上”预算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达到1182个,涉及资金约7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1%和195%。2013年地方财政部门拟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约为84675个,涉及资金近13116亿元。

  稳步实施监控保目标实现

  不可否认,绩效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各地各部门通过确定绩效跟踪要点,采取单位上报绩效跟踪结果、分析信息材料、下达绩效跟踪结果等方式,重点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为实现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工作程序、方式方法等进行检查分析,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绩效偏差,促进绩效监控与预算执行的有机结合。

  初步统计,2012年地方财政纳入绩效监控的项目37698个,涉及资金近6071亿元。

  扩大评价范围拓展评价模式

  经过几年试点,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开展重点支出绩效评价,拓展绩效评价模式,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从评价范围“扩面”看,2012年,165个中央一级预算单位选择了372个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资金约140亿元,实现了“横向到边”;地方绩效评价范围则从省本级稳步扩大到市县,2012年地方开展的绩效评价项目约为34397个,涉及资金近8485亿元,实现了“纵向到底”。

  从绩效评价“重点”看,财政部选择了部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作为重点绩效评价,纳入评价的资金合计1047.24亿元。大部分地区都选择了政府关注、社会关心的重大民生项目进行重点评价,扩大绩效评价工作影响力,提升政府形象。

  从评价模式“拓展”看,传统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模式逐步被突破。财政部开展了对2011年度全国1986个县的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形成了评价结果并进行了通报,促进县级财政管理绩效水平的提升;有的地区开展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财政政策综合评价,促进民生政策的落实;还有的地方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针对其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支出管理、项目绩效等实施评价,综合反映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情况,促进部门职能的履行等。

  促进结果有效应用

  在扩大评价范围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也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形式的应用方式。

  有的地方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建立反馈和整改机制。如根据绩效评价情况,以“评价结果函”和“评价结果反馈书”的形式,正式对预算部门进行反馈,提出了改进建议,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规定时间内向财政部门上报“评价结果整改报告书”;有的地方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探索与预算编制的结合机制;有的地方将评价结果向同级政府报告,落实评价结果报告机制;有的地方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推进评价结果公开机制;有的地方将绩效管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有的地方则依据评价结果实施绩效问责,探索建立绩效问责机制等,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初步确立

  谈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财政部预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被进一步确立。

  上述负责人说,通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各级财政、财务部门预算管理理念开始有了转变,财政支出绩效问题、支出的责任和成本都受到重视,而且主动理解绩效管理、开展绩效管理的思想也正在形成。

  在此基础上,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通过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绩效目标,部门和单位更清楚地了解财政支出所要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再也不是预算的钱想怎么花怎么花了,部门和单位的职能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负责人说。

  据了解,通过绩效评价,考核部门和单位绩效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用财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对部门和单位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意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可以明显感觉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了。通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效益最佳的单位;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完善了内部管理,减少了财政资金支出的随意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整合,优化了支出结构,缓解了支出矛盾,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国建立高效透明政府的工作也得以促进。将评价结果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将政府部门的活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促进了各部门提高行政和服务水平,推进了高效、透明政府的建设。

版权所有:北京金凯伟业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44035号-1